聊聊天儿,和有缘看到这个网站的你们。

        先做个自我介绍吧,站长是个80后土著,打小就在胡同里泡着,逮蜻蜓,拍洋画,弹球拔根儿,撒尿和泥儿,最熟悉的莫过于鼓楼(我们家)和崇文门那边(我姥姥家)。朦胧着暖慢和满溢槐花香味的童年后,开始了学生生涯(有校友的联系我啊),小学黑芝麻,丁香,初中195中,高中54中,大学UIBE。工作后机缘巧合撞入互联网,做了一名产品狗,在各种互联网产品中畅游,从澡盆到泳池,从什刹海到太平洋,几经呛水,几经海啸,现在基本上能做到遇大浪而心不慌,会暗礁而巧躲藏,活得还算不错。感谢这个互联网时代。


      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大家对北京的感触越来越多,神经也越来越敏感,随着北京“国际化大都市”的步点倒腾的越来越快,北京渐渐成了首都,原来小时候的味道也渐渐隐没。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我不知道,愤青的时候,还会一直骂当权者的不作为,骂当下的种种不完备体制,现在,不会了,无法解决任何问题,我们还得这样活着。只是有感于此,想做点什么,起码把那些我心中的鲜活记忆留存下来。


        在09年的时候,拿下了beijinglife.org这个域名,开始了这个网站的建设。倾注了心血,承载了梦想,坚定了意志,一段时间内,网站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。在网站建设的过程中,也遇到了一些红色阻力,因为发文抨击当下的制度对保护老北京文化的一些消极面影响,遭到了封站的处罚,几经改版几经磋商,当初的热血也变得平淡,随着工作在生活中的比例日益加重,放在网站上的精力也越来越少,甚至荒废。直到12年,我的邮箱(beijinglifeorg@163.com)里突然收到了两封信,分别是署名“zhongdianfaner”和“duhouxin”的两位土著,在浏览完网站后,对和网站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,看上去寥寥几言,却直接震动到了我的内心,我看到了他们对老北京土著文化的那种热爱,和不舍。于是,我决定重新启航,在工作和站建设中,找寻一个平衡点。这就是你们看到的现在的“鼓楼东大街”的样子,以前“鼓楼东大街”是以信息,新闻,评论为主体架构起来的,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。现在的这种模式,是用视觉冲力很强的首页为主体,更新量不需要花费很多精力,网站的架构也非常简单。


        需要抱歉的是,因为网站是站长个人兴趣所致,并无盈利需求,所以在内容更新,包括网站架构上,存在一定的问题,还请各位瓷器们海涵。


        老北京于我们,就像那半梦半醒的垂阳,缠绵着古原上的时光,氤氲在疲惫的衣架上。披着睡衣的止辕,匆匆过客中的遗忘者,留下尘烟。也许是懵懂的,但也是笃定的;也许是冷眼的,但也是惊艳的;也许是错愕的,是你不了解的;没有什么可说的,这就是我们的。


        水里有一群鱼,以为在很自由地游着,却不知道这只是渔民还没有撒网;
        草原上有一群羊,以为在很快乐地跑着,却不知道这只是牧民没有开枪;
        围墙中,有一群被感情缠绕着的文化符号,它们以为自己很庞大,岿然不动,却不知道这是典狱长没有丧心病狂。

        我辈无能,见老祖宗之物尽毁贼手,而无力回天,只能奔走相告,大声疾呼,曲线救国。还望怜惜老祖宗敏思巧手之有识之士,不拘场合,不吝言辞,不枉精神,不惧强权,与毁我大北京者抗争到底。后世子孙,当感其德!


        然后,没有什么可做的了,就让我们和爱斯特拉冈,弗拉基米尔一起,静静地,等待戈多吧!





2014年 大雪节气后









特别鸣谢:

徐倩 | 张喆


战略伙伴: 什刹海网 | 怀柔生活网

Copyright 2009-2015 BeijingLife.org All Rights Reserved

Powered by 鼓楼东大街BeijingLife.org